戴求
拙文《關于晴社》刊發后,承多位方家關心。有朋友垂詢文中提及的張宴公關于“晴社”記述的出處,以及其人的資料。
張宴公曾為民國省立第五師范學校的學生,又兼晴社成員。關于這一點,2009年由廣陵書社出版的《筆墨寫新異——揚州繪畫藝術》一書中略有提及。2019年張宴公的后人編輯出版了《張宴公先生誕辰百廿紀念》(畫冊),對他的生平履歷言之綦詳,可資參考。
張宴公關于“晴社”的回憶出自他的一篇文章《論揚州畫派》,此文因流傳匪廣,而價值頗高,不妨再擇要節錄:
“揚州畫派創始乾嘉,揚州鹽商富甲天下,海內爭名利者,多集維揚。文士清流,爭名于市。八怪群彥,應時而起。遠宗晉唐,參以宋元。外師造化、中得心源。竹影花痕,盡為資料。形之筆墨,都成妙趣。一時風起云涌,人才輩出。青藤、八大、石濤,卓越藝風開其先。晚清末葉新羅、小梅,亦復出類拔萃,卓爾不群。繼其后,惜乎后起藝人,未能多方取法,固步自封,鮮能發揮廣大,推究厥因,蓋深受華、王二氏作風之熏染,甚至有未敢越雷池一步者。以云作風,清雅秀逸則有余,高古雄邁則不足。一般作品類似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意境,缺乏銅琵鐵板,唱大江東去之雄風?!?/p>
這篇文章作于1963年,篇幅不長,但卻是開了論述“揚州畫派”的先河。
特別對于八怪之后,直至晚清,揚州畫壇的式微,提出了尖銳的批評,在那個時代實屬難能可貴。如果要撰寫《揚州美術史》,是不可或缺的一筆。
張宴公(1899—1970),原名張家賓,字宴公,祖籍江蘇省江寧府上元縣。先世在清代咸豐年因避洪楊戰亂,流徙廣陵,遂成揚州人。
張宴公1916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八師范學校,1918年轉學省立第五師范(揚州中學前身)。在校期間,尤喜文學、藝術課程,遂于1923年考入上海美術??茖W校繼續深造。1924年畢業后,張宴公輾轉在上海、江蘇幾所學校擔任中學藝術教員。
1926年,應省立五師校長任孟閑之邀,調往五師附小任首席藝術教員。其后,從1928年開始,他又輾轉于鎮江、淮陰,以及江蘇太倉等地的師范學校擔任藝術教員。
抗戰期間,顛沛流離,但是張宴公始終以美育、育人為己任。直至解放前后,張宴公教鞭不輟、弦歌未絕。
張宴公的繪畫創作始于上海美專求學期間。他一生工作未離開美術,課余時,潛心繪畫藝術。所以,他既是一位美術教育家,更是一位出色的畫家。
他晚年編撰的《揚州畫苑續錄》自述:
“日常以書畫自遣,至老不廢。書畫造詣,工力頗深。書法臨曹金、禮器、書譜,畫則不宗一家,意在陳白陽、十三峰之間。用筆爽健,設色清麗,凡山水人物、花卉翎毛、草蟲博古,靡不工妙。畫魚能得喁喁游泳之態,善畫刀魚、鰣魚,銀鱗照眼,鮮活如生,堪稱絕藝?!?/p>
關于他的畫藝,張宴公當年在太倉師范的幾位學生也撰文回憶:
“張師擅畫芍藥花、桃花刀魚。他是揚州人,向我們介紹了揚州這兩個著名特產。在太倉辦過花鳥畫展,影響很大。給我們講授中國繪畫史,從‘曹衣出水’‘吳帶當風’人物畫開始,到山水畫中荊、關、董、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典故,款步隨講,不看講義,那濃重的揚州口音,音容猶在、印象深刻?!?/p>
張宴公一生創作頗豐。1926年在揚州任教時,舉辦國畫義賣活動,他畫的《秋果圖》定為佳作獲售。八年抗戰中一度以鬻畫為生。解放后,他的繪畫作品參加各種展覽。1956年,華東藝術展覽會征求畫作,每人限送五幅,張宴公畫則一律入選,并被揚州畫界推為評選委員。至此,張宴公的畫藝始為世人所重。
張宴公的美術理論,除了上述的《論揚州畫派》,尚有《論畫》一文(作于1965年),以與其弟子史鑒師生問答的形式,分析繪畫藝術之精要,闡述揚州繪畫的興替得失。有一定的思想深度,值得今人一讀。
張宴公是一位文化修養全面的畫家,與當時書畫名士陳含光、石楚青、蔡易廠、耿耀庭詩歌唱和,多有過從??上?957年后開始經歷磨難,從此似乎聲名湮滅,漸漸為人淡忘。
張宴公為揚州美術所作的另一貢獻,是晚年猶孜孜不倦編寫了《揚州畫苑續錄》。此書承接清代中葉汪鋆編撰的《揚州畫苑錄》,追溯揚州畫界人物,為揚州繪畫史留下翔實的資料。這對后人研究揚州畫派幫助極大,惜未能出版。
作者簡介:
媒體從業人員,喜讀書,不求甚解;好賞鑒,全無慧眼。偶涉文字,亦泛泛者也。